责编:陈凯欣
2025-05-21
民营经济在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,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。随着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条例》的正式实施,民营企业迎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。
业内专家强调,金融机构应当优化信贷流程,创新金融产品,借助科技手段提升服务效率,构建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,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具针对性、灵活性和高效性的融资支持。
破解融资难题,聚焦“首贷”关键
融资难、融资贵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。尽管大型企业在资金获取方面具有显著优势,但中小微企业仍面临严峻挑战。
“首贷”被视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首要环节。成功获得首次贷款的企业,后续融资将更加顺畅,利率有望下降,审批速度也将加快。
金融领域专家建议,金融机构应着重从体制机制、基础设施、产品创新和服务体系等多方面入手,制定专门措施破解“首贷难”问题。例如,银行可以设立专项信贷额度,优化内部考核机制,并通过整合行内数据与外部信息,开发针对性金融产品。
科技赋能金融,重构服务生态
随着大数据、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的快速发展,金融科技正在深刻改变金融服务模式。
金融机构需要积极拥抱技术变革,将科技创新与民营企业需求紧密结合。通过运用前沿技术,银行可以建立智能化融资平台,快速分析企业的经营数据,优化风险评估流程,显著提升信贷审批效率。
专家建议,金融机构应利用科技手段对企业进行深度画像,提高服务精准度,并构建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,确保金融安全。同时,银行还应加强在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的研究投入,为民营企业提供更专业的金融服务支持。
多方协同合作,助力民企发展
近期发布的《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倡议》提出,金融机构不仅要优化信贷服务和创新产品,还要从提升企业自身能力入手,帮助民营企业完善治理结构,提高经营效率。
业内专家指出,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,融资难更多源于需求侧的问题。因此,需要多方协同发力,共同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痛点和难点。
金融机构、中小企业及相关服务机构应围绕倡议要求,加强协作,形成互促共赢的发展格局,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