责编:陈凯欣
2025-02-27
来源:华泰睿思
AI热潮持续,AI+眼镜作为重要交互入口,2024年已有成熟产品量产发售,并在2025年CES上大放异彩。我们认为AI+眼镜率先普及离不开AI技术进步、产业链逐步成熟及产品精准定位,也为AI+在家电领域的应用提供了范例。家电主要位于AI产业链的应用层和终端产品层,服务机器人、智能安防、影音、智能家居等或是未来AI+的主要方向。2025年2月10日国常会研究提振消费,支持促进“人工智能+消费”,更为AI+家电发展注入动力。因此,未来AI+有望驱动家电大类成长,建议关注布局领先的品牌企业。
核心观点
AI眼镜率先商业化落地,有望加速AI+应用及终端成长
2024年AI眼镜赛道加速迭代,巨头密集卡位:苹果Vision Pro、Meta(Ray-Ban联名款)、华为相继发布新品,国内厂商加速跟进。其中Ray-Ban Meta以“时尚设计+AI助手(多模态大模型)”组合破圈,2024年全球AI眼镜销量152万台(同比+533%,Wellsen XR),验证了传统品类通过集成AI智能能力,实现从“传统工具”到“智能助理”质变的可行路径。我们认为AI赋能家电类产品作为AI大模型在C端落地的方向之一,未来服务机器人、智能安防、智能穿戴、家庭影音、智能家居等方向或成为家电应用AI的主要发力点,相关产品有望迎来结构性增长机会。
回顾AI眼镜发展,产业链成熟催化应用及终端机遇
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,AI 眼镜逐步从简单的信息展示,迈向具备复杂交互功能的新阶段。我们认为AI 眼镜的发展离不开AI模型迭代及完整且高效的产业链支撑。而这些成熟的产业链环节,在AI+家电发展中有着较高的复用价值。硬件层面上,高精度的传感器、高性能的芯片、先进显示技术的不断进步与规模扩大,优化了产品质价比;软件层面上,以 DeepSeek、通义千问等为代表的中国算力大模型纷纷落地接入,有望持续优化产品使用体验,尤其以DS的开源与低成本,为接入大模型提供了更优的成本方案。终端设备的销量对 AI 应用的落地起着助推作用,家电产品的潜在消费量级庞大,在未来更具性价比的ToC AI应用落地中,有充足的可发掘空间。
家电产业的智能化发展有望提速,重视估值重估
展望2025年家电行业AI化进程,1)新兴的家电产品(扫地机器人/智能安防/智能穿戴)或先实现与AI技术的深度整合,其产品智能化跃迁或将加速市场对AI+多元应用场景的价值认知;2)传统家电产品(黑电/白电/厨电等)或也将受益于AI技术的成本优化。在2025.1.20-2025.2.21期间,恒生科技涨幅达30.8%,AI技术扩散正从算力基建向终端应用延伸,家电板块中具备较高适配性的赛道有望率先迎来估值重估。
风险提示:技术进步不及预期;半导体周期波动;本研报中涉及到未上市公司或未覆盖个股内容,均系对其客观公开信息的整理,并不代表本研究团队对该公司、该股票的推荐或覆盖。
正文
核心观点
AI眼镜引领智能交互革命、产业链协同效应显现
2024年AI眼镜完成量产突破,2025年CES展会验证其作为下一代交互入口的战略地位。核心驱动力来自AI算法突破、供应链成熟及精准场景定位,为家电智能化提供示范效应。家电产业位于AI应用层核心,服务机器人/安防/影音/智能家居或成为主要落地场景。政策端2025年国常会“人工智能+消费”新政形成助推。
商业化进程验证AI赋能路径、产品加速迭代
明星产品Ray-Ban Meta通过“硬件升级+AI大模型+时尚设计”合拳,实现传统眼镜向智能助理的质变。此路径验证AI赋能传统产品的可行性,预示智能家居设备有望通过AI实现功能重构,服务机器人的场景拓展、家庭影音系统的场景感知、智能家居的主动服务或将形成新增长点。
技术-产业链双轮驱动构筑竞争优势
AI眼镜进化揭示三大规律:1)硬件端依托传感器/芯片/显示技术进步实现性能跃升;2)软件端通过DeepSeek等国产大模型开源方案降低接入成本;3)终端规模效应反哺算法迭代。家电产业可复用该技术架构:服务机器人依托边缘计算提升决策效率,影音系统借力生成式AI优化内容生态,智能家居设备通过多模态交互实现环境感知。家电行业超万亿市场规模为AI应用提供充足空间。
AI+家电开启价值重估周期
产业演进呈现双主线:1)新兴品类(清洁/安防/穿戴娱乐等)或率先实现AI深度整合,部分企业通过智能算法建立技术护城河;2)传统家电(黑电/白电)借力AI实现功能进化,头部品牌加速智能交互系统研发。AI技术扩散正从算力基建向终端应用延伸,家电板块中具备较高适配性的赛道有望率先迎来估值重估。
AI热潮,应用及终端赋予产业增长潜力
AI眼镜率先商业化落地,有望加速AI+应用及终端成长
2024年AI眼镜赛道加速迭代,巨头密集卡位:苹果Vision Pro、Meta(Ray-Ban联名款)、华为相继发布新品,国内厂商加速跟进。其中Ray-Ban Meta以“时尚设计+AI助手(多模态大模型)”组合破圈,2024年全球销量152万台(同比+533%,Wellsen XR),验证了AI硬件从工具向助理升级的可行路径。
2025年2月10日国常会研究提振消费,支持新型消费加快发展,促进“人工智能+消费”,AI+未来有望驱动家电大类成长。我们认为应用及终端是AI产品落地的最后一公里。从技术层面上看,AI应用及终端产品是提供落地场景、数据反馈、商业化动力;从产业发展层面上看,AI应用及终端产品的放量有利于拉动硬件升级、催生新业态、整合上下游资源;从用户角度看,AI应用及终端产品的迭代有望重塑生活方式,创造效率与体验的增量。
AI智能眼镜的高速成长,验证了传统品类通过集成AR显示、实时翻译、语音交互、环境感知等智能能力,从“传统工具”到“智能助理”质变的可行路径。我们认为AI赋能的家电类相关的产品是AI大模型在C端落地的方向之一,服务机器人、智能安防、影音、智能家居等方向或成为家电应用AI的主要领域。新兴的家电产品(扫地机器人、智能安防、智能穿戴娱乐等)可能更快接入AI大模型,有望加速消费者对AI+多元应用场景的价值认知;传统家电产品(影音、大家电等)也能受益于AI在应用与终端的不断成熟,家电终端通过AI加持,或能实现基础功能增强、场景化服务延伸和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的优化。各类家电产品在AI技术赋能下,均存在产品价值提升与产业链升级的投资机遇。
AI眼镜历经迭代,技术进步赋能终端产品。回顾AI眼镜的发展历程,从最初概念的萌芽,如谷歌眼镜带来的初代探索,虽然功能尚不完善,但开启了人们对智能穿戴设备的想象大门。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,AI眼镜逐步从简单的信息展示,迈向具备复杂交互功能的新阶段。如今,AI眼镜不仅能实现语音控制、图像识别,还在向更深层次的智能交互,如情感识别、实时翻译等方向发展。
AI眼镜能够快速发展,离不开对产业链的全方位需求。在硬件层面,离不开高精度的传感器、高性能的芯片、先进的显示技术的发展。软件方面,强大的AI算法模型是核心,同时,云端融合共振为趋势,赋能领域从ToB应用拓展至ToC应用,从传统电脑、手机,再到眼镜、耳机、玩具甚至家电产品,AI硬件不断扩容。
当前,AI眼镜产业链已步入相对成熟阶段。硬件制造环节,各零部件生产技术持续革新,生产规模逐步扩大,成本得到有效控制;软件层面,AI算法不断优化,应用生态日渐繁荣,广泛覆盖娱乐、办公、效率提升等多个领域。从投资视角审视,这些成熟的产业链环节在AI +家电发展进程中具有较高的复用价值。例如,传感器技术能够应用于家电精准感知环境参数,就像智能空调对室内温度、湿度、空气质量的实时监测;芯片技术可助力家电实现更高效的智能运算,如智能冰箱对食材保鲜期的智能管理;AI算法在语音交互、智能控制等方面的应用,也可移植至家电领域,为家电智能化升级提供有力支撑。
AI眼镜产业链成熟催化应用及终端机遇
在当今数字化浪潮中,AI眼镜作为智能穿戴设备的典型代表,凭借独特功能与广泛应用场景,备受关注。AR+AI眼镜、音频AI眼镜、拍照AI眼镜等品类组合,使得其复合了眼镜、耳机、相机、显示、智能交互等多元功能,从率先覆盖传统佩戴眼镜的消费人群,未来或能蚕食一部分耳机/便携相机的市场。
AI 眼镜的发展离不开完整且高效的产业链支撑,其产业链分为上中下游三个关键环节。产业链上游集中在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与生产,主要包括 AI 眼镜零组件供应商,例如光学模组、显示模组、音频模组、传感器模组、交互模组、电源、结构件等。中游环节主要承担 AI 眼镜的设计、制造以及品牌运营工作、主要包括 ODM/OEM 厂商、软件/系统厂商以及 AI 大模型厂商。下游涵盖丰富的销售渠道与多元化的应用服务,主要包括 AI 眼镜品牌厂商、传统视光渠道商以及消费电子渠道商。
在高热度的AI眼镜领域,TCL 电子旗下的雷鸟科技通过推出高质价比AI眼镜产品(雷鸟V3),成功获得市场高关注度,展现出较强的市场竞争力;康冠科技旗下消费级品牌KTC,也在CES2025上推出一系列具备 AI 智能交互功能的产品,如智能美妆镜、移动智慧屏与 AI 交互眼镜,凭借创新的功能和设计,有望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。
AI+赋能家电有望继续深化
AI眼镜的商业化验证了终端设备作为AI落地载体的可行性,而家电市场庞大的用户基数(仅空冰洗电视年零售量近2亿台,奥维云网2024)为AI应用提供更广阔场景。
对比AI+家电的各类应用场景,我们认为:
(1)家庭清洁(最受益于AI技术进步)
AI视觉导航(如VSLAM技术)和路径规划算法已相对成熟;用户需求高频且痛点明确,产品快递迭代和技术降本也推动AI技术继续普及;具备场景延伸潜力,相关技术适配性强,部分龙头企业已发布带机械手扫地机器人,未来或向全屋服务机器人演进,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。
(2)智能安防/穿戴娱乐(潜力赛道)
多模态AI(人脸/行为识别等)实现多应用场景融合(如安防+看护+健康监测等),我们认为AI应用或有望提升产品附加值,未来产品AI渗透具备一定潜力。
(3)影音及大家电(渐进式渗透)
我们认为AI技术在影音及大家电的渗透更多依托于软硬件成本优化(如低功耗AI芯片、开源大模型等),当前AI功能搭载率依然较低,优质开源国产大模型等技术进步或推动影音及大家电的AI渗透率。
在2025.1.20-2025.2.21期间,恒生科技涨幅达30.8%,AI技术扩散正从算力基建向终端应用延伸,家电板块中具备较高适配性的赛道有望率先迎来估值重估,重视AI眼镜/智能清洁/智能安防等领域。
1)智能清洁,应用场景成熟,AI赋能不断迭代
智能清洁相关硬件技术已经相对成熟,扫地机器人通过AI视觉避障与路径规划算法优化切实解决用户痛点,以旧换新补贴也驱动销售增长。奥维云网(AVC)监测数据显示,2024年中国清洁电器行业销售销售额423亿元,同比+24.4%,其中扫地机器人193.6亿元,销额同比+41.1%。但当前扫地机渗透率仅5.5%(奥维云网,2024),远低于白电,核心矛盾在于产品价格依然偏高,未来需供给端通过AI技术降本(算法轻量化/国产替代)推动渗透率提升,我们认为具备算法-硬件协同能力的龙头将主导结构性增长红利。
近期石头科技、追觅等企业发布带机械手扫地机,并通过运用AI 技术提高产品智能,搭配多模态感知技术和深度学习算法,将扫地机器人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扩大,未来或有机会推动扫地机器人向服务机器人领域拓展。
2)智能安防,AI赋能拓展场景
AI技术推动安防从“被动响应”转向“主动预防”,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、行为分析等技术,AI技术在智能安防领域的深度应用或能提升场景融合能力,有望覆盖消费者对于安防+看护+健康监测等多元场景,提升用户为差异场景(如跌倒预警等)等服务付费的意愿,未来具备渗透率提升空间。
AI技术重构产品矩阵与商业模式,萤石网络AI大战略不断升级。战略层面,公司从“1(云平台)+4(硬件)”升级为“2(AI算法中台+萤石云)+5(新增智能穿戴品类)”,双引擎驱动产品智能化,维持对N类产品合作伙伴的API接入,实现多元场景的覆盖。萤石网络的AI布局不仅强化了产品竞争力,也推动了安防行业从“设备销售”向“数据服务”的价值跃迁。
3)智能影音领域, AI升级影音,供给侧降本主导渗透率提升
AI对影音产品的赋能路径明确(画音质修复/无感化交互),但C端对高阶功能(如多模态交互)付费意愿不足,核心矛盾在于需求侧体验升级不明显与成本提升明显的错配。短期核心驱动逻辑转向供给侧——算法轻量化(端侧开源低成本模型加持)+芯片方案标准化(国产AIoT芯片量产)推动软硬件边际成本下行,产品AI功能搭载率有望逐步提升。
海外企业如三星电子表现领先,在CES 2025上,三星推出Vision AI,在旗舰电视产品上不但搭载AI画质增强算法,并附加个性化功能,如:Click to Search(实时识别及搜索)、Live Translate(实时翻译)和Generative Wallpaper(个性化屏保),同时通过SmartThings系统整合,打通电视与其他家电产品生态,将电视屏幕打造成智慧生活的中心枢纽。
国内企业也在逐步强化AI赋能电视产品的步伐,普遍通过自研大模型+AI芯片+生态整合的三层架构推进AI落地,核心方向包括:AI动态优化画质音质(如海信、TCL、创维等);从语音助手转向自然语言对话与多模态交互(如长虹、TCL);场景延伸,电视作为智能家居中枢,联动灯光、空调等设备(如TCL、海信)等。
4)智能大家电,市场教育与产品迭代相对滞后
大家电领域,用户对核心功能(保鲜、制冷、控温等)的重视高于AI附加功能,且技术集成难度较高(需与硬件深度结合)、场景单一导致AI功能创新空间有限,大家电领域AI渗透相对缓慢,但最近2年,随着AI技术的进步,海内外企业推动AI功能与家电产品的深度融合有所加速。
海外企业如三星电子在CES 2024上,首次推出AIfor ALL愿景,并在2024年推出了BESPOKE AI系列家电产品(根据韩国每日经济,2024年1-7月三星AI家电销售达到150万台),并与三星SmartThings平台整合,将AI技术融入日常生活场景,充分发挥其在AI底层技术上的优势。
同时产品的AI赋能也带动了产品溢价提升,三星Bespoke Jet Bot Combo的AI版本(1699美元,额外配备3D传感器、RGB摄像头及自研AI大模型)与非AI版本(1399美元)差价为330美元,均价提升约23%。
国内企业也正在通过快速迭代抢占全场景互联的生态系统入口。
家电相关企业深化AI产业上游布局
从产业链上游维度来看:在AI赋能家电产业的进程中,尽管不同品类产品的功能定位与AI应用场景存在显著差异,但从底层技术架构来看,智能控制器及其核心控制芯片(集成AI算法模块与专用计算单元)是实现家电智能化升级的关键核心组件。
在家电领域,MCU(微控制器)和 SoC(系统级芯片)是两种常见的芯片类型,分别服务于不同层次的产品需求。1)MCU广泛应用于各种传统家电和对功能要求相对简单的智能家电中,如普通的空调、冰箱、洗衣机等产品,用于实现基本的控制功能,确保家电的正常运行。2)SoC主要应用于智能程度较高、功能复杂的家电产品,如智能电视、智能扫地机器人、智能音箱、智能摄像头等产品,能够为这些设备提供强大的计算支持,支持智能交互与复杂应用的实现。随着空调、冰箱、洗衣机等传统家电智能化需求的不断提升,SoC的应用范围也在逐步扩大。
在空调、冰箱、洗衣机主控芯片领域,目前白电企业以自研自用为主,并在AI能力方面进行了深度布局,各企业逐步推出集成AI功能的SoC产品,以满足智能化升级的需求。
在电视主控SoC领域,国内电视企业目前仍以外部采购为主,自主研发主要集中在画质芯片方向,例如海信的信芯系列。相比之下,海外企业如三星已具备完整的自研能力,形成了显著的技术优势。当前,高端电视芯片普遍集成AI功能,通过边缘智能计算能力支持AI交互、画质增强等场景应用,进一步推动了电视产品的智能化升级与用户体验优化。
AI 眼镜百花齐放,率先商用化
复盘AI眼镜2024年表现,Ray-Ban Meta作为行业标杆性产品,销量大幅增长、占据主要市场份额。除此之外,苹果、华为、星纪魅族、雷鸟创新(TCL旗下)、XREAL(原Nreal)、Rokid、李未可科技等厂商也纷纷加速产品迭代,推出各具特色的产品,CES 2025上AI眼镜更是百花齐放,众多品牌推出相关产品,并有更多的产品预计2025年上市,产业链热点不断攀升。
Meta引领市场,中国企业逐步发力。根据Wellsenn XR数据,2024年全球AI智能眼镜销量为152万台,主要销量贡献来自于Ray-Ban Meta 智能眼镜(销售量约为140万台)。中国品牌通过差异化的功能和价格定位,覆盖不同消费群体,例如李未可的高性价比产品面向大众消费者;华为与时尚品牌联名产品针对追求品质与时尚的用户。
Meta爆款引领,成熟技术铺路。根据Wellsenn XR数据,2024年全球AI智能眼镜销量中94%为拍照AI智能眼镜,其中,Ray-Ban Meta智能眼镜主打拍照功能,集成AI技术,支持多模态交互(如语音控制、实时翻译等),外观时尚,适合日常佩戴。
Meta智能眼镜:产品辨识度高、产品体验全面升级
Meta作为智能眼镜先行者,硬件设计和软件能力保持行业领先。Meta 涉足 AI 眼镜领域是其在元宇宙和智能穿戴布局中的重要一环。早期 Meta 以虚拟现实(VR)设备为切入点,如 Oculus 系列产品,积累了在硬件制造、人机交互以及内容生态搭建等多方面的技术与经验。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对未来交互趋势的判断,Meta 开始将目光投向 AI 眼镜这一新兴领域。
Meta智能眼镜目前主力产品为两款:Ray-Ban Meta系列(第二代智能眼镜,侧重音视频拍摄记录与多媒体娱乐功能,在音频和抓拍方面表现出色);以及Orion AI Glass(首款AR眼镜,具备全息虚拟现实能力与先进的交互技术,如手势、眼球追踪等,展现前沿科技探索)。同时,还有三款智能眼镜在研,包括针对运动员的高性能Oakley品牌、代号为Hypernova的智能识别眼镜。
Meta 在 AI 眼镜领域的发展,在技术、产品、品牌、市场等多方面为中国家电企业参与 AI + 家电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。技术上,硬件制造、人机交互、内容生态搭建等多方面的技术进步,为 AI 眼镜发展奠定基础,而AI 技术与终端产品的融合与优化更是强化了产品竞争力;产品设计上,AI眼镜在保证智能功能的同时,注重佩戴舒适性与时尚外观设计,实现了功能创新与用户体验的有效平衡,而Orion AR 眼镜原型机采用碳化硅镜片、独特的硬件分体设计等,更是推动硬件技术突破。
爆款Ray-BanMeta:2021年,Meta与雷朋合作推出了第一代Ray-Ban Stories,外观上延续 Ray - Ban 经典墨镜造型,定位为相机+音频眼镜,主打第一视角拍摄、听音乐和接打电话等功能。2023年10月,第二代Ray-Ban Meta发布,根据Wellsenn XR数据,2024年其出货量已达140万副。2024年4月,Meta为Ray-Ban Meta推送了AI功能,大大拓展了使用场景,使其具备了更复杂的指令处理与交互能力,除了触摸传感操作外,Ray-Ban Meta AI 眼镜支持语音唤醒 Meta AI,实现更自然便捷的交互,可用于拍摄照片和视频、听音乐和播客以及拨打电话等。
Ray-Ban Meta 通过品牌联合效应与精准市场定位,以及成熟AI的赋能,在智能眼镜市场中成功构建起强大的竞争壁垒,吸引了大量消费者。从品牌维度看,Ray-Ban的时尚感与 Meta 的科技前沿影响力相合,维持了双重品牌吸引力;合理的价格定位,相比普通墨镜溢价幅度有限,却集成了丰富的智能功能,这一价格定位使其在提供高附加值;成熟AI的赋能,基于Meta自研AI模型,优化了AI眼镜的使用体验。
AR眼镜领头Orion AI Glass:Meta 首款 AR 眼镜原型机,由Meta公司于2024年9月25日在Connect开发者大会上发布。硬件分为眼镜本体、“神经腕带” 和无线计算球三部分,拥有 70 度视野,镜框内嵌 7 个摄像头,采用碳化硅镜片和镁制镜框,眼镜的重量为98克。对比Ray-Ban Meta,Orion AI Glass支持 AR 功能,在眼镜屏幕、3D拍摄录制等功能上更为突出。
AI功能方面,内置的Meta AI模型是其核心竞争力。基于Meta公开的Llama 3.2模型,AI眼镜生产的内容能够融入Meta的生态系统之中,并利用AI辅助用户创建、互动与享受各类内容。算力上,依托 Meta 强大的算力基础设施,大量服务器集群和先进计算芯片为模型运行提供坚实保障。同时,采用轻量级架构和动态算力调节技术,优化了在移动设备上的算力分配,平衡了性能与续航。同时还具备本地化部署、云-端协同能力。技术能力上,融合语音识别、图像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多模态交互技术,用户可以通过语音、手势等多种方式与眼镜交互,实现信息查询、拍照、翻译等功能,丰富了使用场景。
雷鸟智能眼镜: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挑战者
雷鸟创新科技自2021年成立以来,专注于消费级AR眼镜,早期,雷鸟专注于 AR 显示相关技术研发,如 Micro LED 显示、衍射光波导等,为后续产品的推出奠定了技术基础。目前主力产品3个系列,涵盖了从入门级到高端的不同需求,Air系列注重娱乐,产品轻便、适合日常佩戴;X系列定位中高端,兼具高性能、多功能,具备强大的AI功能;V系列主打时尚拍照和AI交互。
从硬件设计和产品定义角度来看,雷鸟 AI 眼镜与 Meta AI 眼镜存在一定相似之处,但也有自身特色。在硬件设计上,雷鸟AI眼镜也采用复古框型,同样保证了舒适贴合与时尚外观,在产品定义方面,雷鸟重视自研Micro LED+光波导方案,在显示技术有深度布局。产品定义维度,双方虽均以AI技术重构人机交互范式,但雷鸟通过本地化AI应用生态(深度适配本地化应用)及多模态交互系统,切合国内用户使用场景,强化了雷鸟在中国市场的产品竞争力。
高性能AR眼镜-雷鸟X3。产品采用全彩Micro LED光波导技术,支持AR导航、实时翻译、信息提示等功能,主打轻量化设计与全天候佩戴。从光学引擎上看,搭载萤火光引擎,业内最小的可量产彩色 MicroLED 光引擎,光机体积仅 0.36cc,较上一代缩小 40%;光波导技术方面,采用全球首个可量产的表面浮雕光栅刻蚀光波导 RayNeo 波导,亮度方面:实现了 5000nits 的超高峰值亮度,较上一代入眼显示亮度提高了一倍以上,让用户可以真正在阳光下使用;受益于光学引擎和光波导的产品缩小,产品从上一代的122 克减轻至 85 克。同时,支持语音和手势,还配备了行业首个量产肌电操作手环,公司计划于2025年二季度上市该产品。
时尚拍照和AI交互-雷鸟V3。2025年CES上,公司推出了雷鸟V3 AI拍摄眼镜,起售价格仅为1799元人民币,大幅降低了AI眼镜产品的入门门槛。影像系统:搭载与 TCL 联合开发的猎鹰影像系统,采用索尼 IMX681 传感器,支持 4K 照片拍摄和多种视频录制格式,定制猎鹰光学镜头有 5 层镀膜、16mm 大广角和 f2.3 大光圈。AI 性能:搭载高通第一代骁龙 AR1 处理器,集成高通 Hexagon NPU;与阿里云通义系列大模型深度合作,内置定制化多模态大模型,平均响应速度 1.3 秒,识别准确率 98%。音频体验:采用定制的 9×20mm 扬声器,0.6mm 长冲程设计,获 QQ 音乐臻品音质 2.0 认证,三颗独立矩阵麦克风,结合降噪、抗风噪和空间收音算法,通话清晰自然。佩戴舒适度:整机重量仅 39 克,配备婴儿肤感级鼻托,优化转轴和夹持力设计。
与阿里云通义系列大模型深度合作,内置定制化多模态大模型。2025年1月2日,雷鸟创新与阿里云举行战略签约仪式,双方宣布在 AI 眼镜领域达成深度战略合作,通义系列大模型将为雷鸟创新的AI眼镜提供定制的技术支持。阿里云针对雷鸟 AI 眼镜的场景和硬件特点,设计整体多模态交互架构,定制化开发 “云 + 端” 模型,帮助雷鸟智能眼镜产品实现高响应、低延迟、高质量的多模态 AI 交互体验。
与博士合作,抢占佩戴眼镜的消费人群覆盖。博士眼镜在2024年半年报中披露,公司已与雷鸟创新签订了《博士眼镜与雷鸟创新合作框架协议》,双方同意共同出资设立合资公司。合资公司的注册资本为1500万元人民币,其中公司拟出资300万元人民币,持有合资公司20%的股权;雷鸟创新拟出资1200万元人民币,持有合资公司80%的股权。合资公司将计划研发拍摄眼镜、音频+AI眼镜第一代产品,并通过授权收费形式获得收入。在此合作项目中,博士眼镜将负责线下渠道销售和推广,参与产品研发设计,并对产品、渠道、营销等关键策略有共同决策权。
博士眼镜在全国的旗舰店网络,将为雷鸟 V3 AI 拍摄眼镜提供展示与体验的平台,雷鸟眼镜也能够触达更多潜在消费者,尤其是原本就是博士眼镜的客户群体,为他们提供体验智能眼镜的机会,将品牌影响力扩展到更广泛的佩戴眼镜的消费人群中。
Rokid智能眼镜:市场新兴力量
Rokid创立于2014年,由前阿里M工作室负责人祝铭明创办(个人持股79.54%)。Rokid作为国内AI+AR领域的前沿品牌,凭借自身技术积累与阿里系列产品的深度合作,陆续推出Rokid AR Studio、Rokid AR Lite、Rokid Glasses等产品,逐步构建了一个覆盖消费与商用市场的智能眼镜矩阵。其核心竞争力体现在轻量化设计、多模态AI交互和场景化功能,相较于雷鸟的X系列产品的80-115g,Rokid的智能眼镜产品重量在50-75g区间,重量上更加轻盈;此外,Rokid产品更加注重多场景的运用,包括娱乐、购物、翻译、识物等,相较于雷鸟的V系列产品(聚焦摄影)和李未可Meta Lens Chat产品(主打AI语音交互),Rokid产品更强调多功能多场景的运用。
多功能多场景的AR+AI眼镜-Rokid Glasses。Rokid Glasses在2024年11月18日的Rokid Jungle 2024新品发布会中推出,是一款联合BOLON打造的AR+AI智能眼镜,定位为“眼镜+耳机+相机+助手”的多功能设备。产品采用了一体化结构布局,重量仅49g;眼镜还搭载了一颗1200万像素的摄像头,通过摄像头抓拍的第一视角画面,可一键分享至朋友圈。
产品采用了多项前沿技术,包括光波导显示、AI多模态识别和高性能芯片。通过衍射光波导方案,眼镜可以在不影响正常视线的情况下,在透明镜片上叠加显示虚拟信息,如导航、翻译等。眼镜分辨率达到 640*480,亮度为1000尼特,在阳光环境下仍然保持清晰的AR显示,带给用户更加良好的AR体验。在AI互动方面,产品整合了阿里巴巴旗下的通义千问大模型,支持物体识别、文字翻译、数学题解答等功能,还能接入支付宝的“AI 生活管家”支小宝,实现声纹支付等操作;作为一款无需外部设备可独立使用的智能眼镜,Rokid Glasses搭载了高通骁龙AR1 SoC芯片,能够保证眼镜各项功能的流畅使用。目前Rokid公司计划于2025年第二季度正式上市开售该产品,预计售价2499元。
多场景的娱乐AR产品-Rokid Air Lite。作为Rokid的娱乐AR产品,Rokid Air Lite起售价为4499元,主要面向年轻消费群体。该款产品配备了单目RGB摄像头与环境传感器,支持基础的AR导航、语音助手与健康监测功能。产品搭载高通骁龙6 Gen1处理器,保证设备的多场景使用;产品支持150-300吋的可调节超大屏幕模式,用户可以在不同环境中享受类似电影院的观影体验。
在AI技术方面,Rokid与阿里巴巴通义系列大模型深度合作,通过技术整合与生态共建,推动智能眼镜的实用化与普及化。Rokid Glasses就是二者协同探索的最新产品,在该产品中接入了通义千问多模态大模型,支持 AI 问答、实时翻译、物体识别、拍照答题、健康提醒等功能,本地芯片处理传感器数据,云端大模型完成复杂推理,实现功耗与性能的良好平衡。
Rokid宣布与支付宝的合作使AR设备进入支付与事务处理的全新领域。在2024年11月18日的Rokid Jungle 2024大会上,Rokid宣布与支小宝、钉钉在产品上深度合作。首先是在Rokid新产品Rokid Glasses中接入支付宝旗下的“AI生活管家”支小宝,引入 AI 办事、声纹支付等能力。用户可以通过声纹验证完成支付或办理事务,实现了便捷与安全的结合。在办公场景中,Rokid与钉钉深度合作,基于 Rokid Glasses 打通钉钉应用,佩戴眼镜时可随时查看聊天并做出快捷回复,也可以通过眼镜随时查看日程提醒、加入视频会议,极大提升办公效率。
风险提示
1)技术进步不及预期。AI+相关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硬件及软件发展的支撑,如果技术进步不及预期,可能导致产业发展缓慢,并造成厂商业绩不及预期的风险。
2)半导体周期波动。AI发展受制于半导体产业链能力,且半导体为周期性行业,如果半导体价格大幅波动,可能影响AI+终端产品的发展。
3)本研报中涉及到未上市公司或未覆盖个股内容,均系对其客观公开信息的整理,并不代表本研究团队对该公司、该股票的推荐或覆盖。
相关研报
研报:《从AI眼镜看家电龙头价值重估》2025年2月24日
(来源金融界)